唐代敦煌文獻《茶酒論》中「浮梁款州,萬國來求」的浮梁,曾是唐代茶葉的生產和銷售中心。它的興起和陸羽的《茶經》有著直接的聯系,而背后還有著更深遠的脈絡。
影響了北朝與南朝的佛教,就是整件事情的幕后推手,只不過這一次它的傳播范圍更廣。回紇部落信奉佛教和摩尼教的路徑,可能不同于漢地(他們和北魏一樣從中亞草原南部獲得信息的可能性更大),但他們從漢地僧侶的餐食飲品中得到啟發,迅速接受并推廣了飲茶習慣,而這無意中使茶葉變成一種影響后世的大宗商品。這樣看來,《茶經》的創作,并非茶葉流行的者,更像是這個流行趨勢的參與者與記錄者。為了滿足茶葉的需求,唐代的浮梁及周邊地區,成為全中國茶葉生產的重要基地。茶葉的運輸、販賣以及消費,大大增加了朝的財稅收入.同時,這一產業也波及周邊產業,由茶葉帶動的瓷質茶具的涌現,為古老的陶瓷行業開辟了新的路徑。在茶具生產的契機中,浮梁同樣得風氣之先。總體上而言,這些新出現的經濟增長點,為安史之亂后的唐朝重拾舊山河提供了難得的經濟基礎。
飲茶的普及也對漢地周邊人群產生了重大影響。茶葉甫一出現在草原營帳之中,就以其提振精神的功能,取代絲綢成為貿易交換的硬通貨。從回紇開始,包括黨項、吐蕃等周邊人群,都成為這種神奇植物的擁躉。
除了茶葉本身,文化、人口等要素都經由這張網絡繼續流動。茶馬貿易這種形式,從其建立以來,一直延續到了20世紀,范圍從中國的西北、西南,一直向歐亞大陸的西部延伸。
長距離的貿易活動,也促進了茶葉的口味和加工方式的改變。在長期長距離運輸的過程中,新鮮加工的茶葉經歷自然發酵,形成了類似后來「紅茶」一類的發酵茶風味。這種獨特的味道,通過與奶制品的混合調制,能散發出濃郁的香味。久而久之,在茶葉加工過程中,通過主動增溫、密封,形成了新的茶葉種類。值得一提的是,今天中國北方民族熱愛的奶茶,除了使用發酵過的磚茶外,還要加入鹽、炒米、奶豆腐、奶皮子和一些牛肉干,這樣煮出來的奶茶香氣馥郁。但這樣的奶茶,說白了,似乎又是對古代加入蔥、姜、茱萸等調料的飲茶方式的一種復古.
當然,更重要的改變,或許還要數瓷都景德鎮的出現。唐宋時期飲茶方式的改變,推動了越窯青瓷、建密黑釉瓷的更替。而元朝帶來的對白色瓷器的崇尚,為浮梁鎮向景德鎮的過渡創造了條件。隨著唐代以后浮梁茶葉市場菱縮,當地逐漸向瓷器制造方向轉型并非偶然,而這也離不開茶葉在其中扮演的角色。今天的浮梁已經是景德鎮市下面的一個縣城,這種有趣的轉變,濃縮了唐宋之間數百年間的文化交流和貿易流動。茶葉和瓷器,推動了唐宋歷史的發展,然而清新恬淡的茶葉,掩蓋不住時代的動蕩。茶葉能為漢朝換來馬匹,創造巨大的財富,然而這筆財富不是的,因為財富的主動權,可能并不掌握在付款方的手中。